文明中国·人人有礼丨廊坊中秋民俗 千年传统寓团圆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09-14 08:34:49

  

文明中国·人人有礼丨廊坊中秋民俗 千年传统寓团圆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在廊坊,中秋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更承载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记忆。中秋将至,廊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晟详解了廊坊地区传承已久的中秋文化内涵与民俗事项,让这份浸润着京畿韵味的传统温情得以彰显。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在隋唐后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成为民俗大节,其核心围绕“月圆人团圆”展开,兼具祭月祈福与庆丰收的双重内涵。廊坊地处京畿要地,中秋习俗深受北京文化影响,也孕育出本地特色,其中“祭月拜兔儿爷”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王晟介绍,每到中秋夜晚,皓月升空之时,廊坊民间便会在庭院中设案焚香,供奉“兔儿爷”。案桌上除了“兔儿爷”神像,还会摆放月饼、葡萄等时令吃食,全家人怀着虔诚之心祭拜,祈求阖家幸福平安。仪式过后,一家人围坐院中,一边品尝香甜月饼,一边共赏皎洁圆月,欢声笑语间满是团圆暖意。这一习俗源自远古祭月传统,经明清发展定型,至今仍在廊坊多地流传。

  除了祭月拜兔儿爷,月饼在廊坊中秋民俗中有着特殊意义。据考证,月饼早在宋代便已出现,明代起成为中秋祭月供品,且衍生出“馈赠月饼”的习俗。如今在廊坊,“姥姥给外孙、外孙女送月饼”仍是不少家庭的中秋传统,一块小小的月饼,传递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与牵挂。

  值得一提的是,廊坊胜芳镇等大清河、中亭河沿岸地区,还保留着“中秋吃蟹”的时令习俗。王晟说,中秋前后正是“胜芳螃蟹”最为肥美的时节,过去沿岸民众会将螃蟹端上团圆餐桌,既是品尝时令美味,也暗含“丰收富足”的美好寓意。如今,这一习俗依旧延续,成为廊坊中秋饮食文化的独特符号。

  “中秋节的核心始终是‘团圆’与‘丰收’。”王晟感慨道,古时文人骚客会借中秋月色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普通百姓则在院中团聚,分享一年劳作的丰收喜悦。如今,尽管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但廊坊人对中秋民俗的传承从未中断——祭月的仪式、送月饼的温情、吃螃蟹的习惯,都在一代代人中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家庭的珍视。

  这个中秋,当皓月再次照亮廊坊的街巷庭院,那些延续千年的民俗活动,仍将继续书写着这座城市的中秋记忆,让传统节日的温情与文化魅力,在团圆时光里静静流淌。

  采访王晟时,他手中捧着一尊小巧的“兔儿爷”泥塑,眉眼间满是笑意。“廊坊人中秋拜了几百年‘兔儿爷’,拜的不只是神像,更是对家的念想。”这句话,让我对廊坊中秋民俗有了更深的触动。

  皓月当空时,庭院里的香案摆开,“兔儿爷”居中,月饼香甜、葡萄新鲜,一家人祭拜祈福后围坐赏月——这样的画面,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是烟火气里的温情。就像王晟所说,“祭月不是形式,是把‘团圆’装在心里的仪式”。

  最打动我的,是那些藏在习俗里的细节:姥姥给外孙送的月饼,裹着长辈的牵挂;胜芳人中秋桌上的螃蟹,让丰收的喜悦凝聚于舌尖。这些不是遥不可及的传统,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温度。

  如今生活节奏快了,但廊坊人没丢了这些习俗。或许正如月光始终照亮街巷,这些民俗也会一直带着团圆的暖意,在廊坊的中秋夜里,续写属于这座城市的温情记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