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农│广东推行30万青年下乡是乡村振兴的“新举措”还是上山下乡“老套路”?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08-31 10:32:37

  2023年发布的《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组织10万青年下乡帮扶、10万青年返乡实践、10万青年接受兴乡技能培训。

  消息一出,争议炸锅,有人拍手叫好,称这是“新时代知青下乡”;有人忧心忡忡,担心重蹈历史覆辙。

  抛开情绪,这场行动背后藏着复杂的现实,城市就业压力、农村空心化、青年发展困境……广东的“30万青年计划”究竟如何落地?年轻人能从中得到什么?农村又会变成什么样?

  广东的“30万青年计划”意味着,平均每个县要接收近千名青年,广东全省超120个县镇,任务量惊人。城市端,2025年广东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0万,一线城市岗位饱和,二三线城市吸引力不足,青年失业率攀升。

  农村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率达23%,土地撂荒率超15%,电商渗透率不足30%。数据碰撞,深圳某高校就业办统计,2024届毕业生中,仅12%选择返乡就业;清远某村支书坦言,“村里种地的平均年龄62岁,再没人来,地都要荒了。”

  老张刷着手机突然喊了一嗓子,把村委会办公室的人都吓了一跳。村支书老王扶了扶老花镜:“啥?又来知青?可别像当年那样……”话没说完就被隔壁桌的小李打断:“这回不一样!是带着手机电脑去种地的‘数字知青!”

  广东这回整的动静可不小。三十万年轻人,乌泱泱的往农村跑,这阵仗比当年春运还热闹。不过这次可不是扛着铺盖卷儿去插队,人家后备箱里塞的都是无人机和直播设备。95后小伙陈明就是其中一个,他辞了广州月薪过万的工作,回老家承包了五十亩荔枝园。“城里996熬得跟狗似的,回来当‘荔二代’不香吗?”他边调试手机直播架边念叨,“看我这‘妃子笑’,直播间老铁们抢得比大妈抢鸡蛋还猛!”

  另一间农产品直播间里更热闹。“家人们看好了,这是喝着山泉水长大的走地鸡!”主播阿凯举着扑腾的老母鸡,三分钟卖空整个养鸡场。他擦着汗笑道:“以前我爸卖鸡得赶二十里山路,现在动动嘴皮子就成,老爷子说我这叫‘电子叫卖。”连村里最顽固的刘老汉都服气了,主动把自家果园交给年轻人打理:“让他们折腾去吧,反正比我守着几棵老树强。”

  新型回乡年轻人确实有两把刷子。学计算机的帮村里搞起了智慧农业系统,种地的老把式们看着手机就能控制大棚湿度,惊得直咂嘴:“这玩意儿比俺家老婆子还懂庄稼脾气!”95后姑娘林小满更绝,把客家围屋改造成网红民宿,还开发了“插秧体验课”,城里人花钱来干活还乐得屁颠屁颠的。她笑着擦汗:“这叫‘沉浸式农耕疗愈’,比瑜伽课解压多了!”

  一对小夫妻用政策贷款搞了个“共享菜园”,现在城里人开车两小时就为来摘把自己种的菜。“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才知道地里能长出金疙瘩!”小两口晒得黝黑,笑得却比蜜还甜。

  夜深了,陈明还在荔枝园里忙活。无人机嗡嗡地给果树喷药,手机叮咚响着订单提醒。“累是累点儿,但看着自己名字印在包装箱上,这感觉真得劲!”月光下,这个曾经的码农手上磨出了茧子,笑容却比在写字楼时真切得多。三十万年轻人的故事,正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省农业厅的干部透露,这批年轻人带来的变化远超预期。有个村去年还戴着贫困帽,今年靠着短视频卖山货,村集体收入直接翻番。“这些娃娃脑子活,手机玩得转,把死水搅成了活水。”老会计的账本上,数字跳得比广场舞大妈还欢实。

  与上世纪知青下乡不同,广东此轮行动强调“自愿+激励”。政策设计者打出三张牌。

  326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进驻乡村,涵盖物联网、电商、设计等专业。例如,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团队为中山南区古荔枝林开发“智农互联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病虫害,减少损耗率18%。

  服务期满后,报考乡镇公务员笔试加5分,事业单位招聘优先录用。农村工作经历可折算为职称评审条件,抵免2年基层服务年限。

  有人说,新一代知青下乡,当“理想主义”撞上“现实围墙”如何处理?政策一出,质疑声此起彼伏:

  质疑1,“镀金”还是“真干”?部分企业借机“甩包袱”,韶关某县将养老院管理、河道清洁等琐事包装成“实践项目”,青年沦为廉价劳动力。数据,2024年广东省人社厅接到相关投诉超200起,其中37%涉及“虚假实践”。

  质疑2,农村能留住年轻人吗?清远某村引入10名大学生开发民宿,两年后仅剩2人留下。“网络信号差、快递送不到,年轻人宁愿回城送外卖。”村主任无奈表示。争议焦点,青年下乡到底是“解决问题”还是“制造新问题”?

  当然,经过在一线观察,那些“真香”的年轻人面对争议,仍在乡村找到自身价值。

  案例1,非遗“破圈”。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团队进驻惠州上南村,用短视频记录醒狮、粤曲表演,全网播放量破亿。非遗传承人朱柱根感慨,“以前徒弟招不到,现在大学生主动来学。”

  案例2,科技种田。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在梅州推广“智能硒试剂”,让三华李糖度提升30%,农户增收20万元。村民李伯说,“这些娃比农科所专家还靠谱。”

  案例3,文化反哺。阳江“蚝事发生”团队帮村民开直播卖蚝,单场销售额破50万元。返乡大学生陈浩直言,“城里人觉得农村落后,其实这里藏着宝藏。”

  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珠三角县镇吸引80%的青年,粤东西北“抢人”困难。2024年数据显示,清远、韶关等地实际到位青年仅占计划的60%。

  问题2,抬头。部分地方要求青年“打卡拍照”,甚至规定“每周发3条朋友圈”。湛江某镇团委书记坦言,“考核指标压力大,只能硬凑数据。”

  问题3,权益保障缺失。多地未与青年签订正式协议,补贴发放延迟。广州某大学生反映,“说好每月25号发钱,拖到月底也没影。”

  矛盾点1,短期热情VS长期扎根。2024年跟踪调查显示,仅35%的青年计划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如何让“短期输血”转为“长期造血”?

  矛盾点2,理想VS现实。城市青年向往田园牧歌,农村的蚊虫、网络、医疗条件仍是“劝退”主因。茂名某村招募50名青年,终仅7人签约。

  矛盾点3,政策VS市场。政府主导的项目多集中在文旅、电商等“易出成绩”领域,农村真正的痛点,养老、医疗、教育,少人问津。

  采访中,多位参与者道出心声。陈雨桐(25岁,肇庆乡村教师),“我不是来‘体验生活’的。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想留下来。”林浩(28岁,阳西蚝农),“城里人觉得农村苦,这里有城市给不了的成就感。”

  广东的“30万青年计划”像一面镜子,照见乡村振兴的迫切,也折射出代际观念的碰撞。有人质疑这是“新瓶装旧酒”,有人相信“青年力量能改写结局”。

  无论如何,这场实验已无法回头,30万青年带着知识、技术和野心涌入乡村,他们能否成为破局者?

  过去下乡强调接受再教育,现在下乡只为创业新农村,能一样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